郑淼官方网站
http://4417.diaosu.cn
郑淼首页>文章>正文

具象雕塑艺术回潮并非复古

更新时间:2024-05-10 14:01:00 作者:laozheng

文章摘要:

由于吸取着时代精神的甘露传统具象雕塑脱影而出,形成一种新具象、新理念。因而具象雕塑艺术教学的创新求异更是愈来愈关注的要点。新具象雕塑艺术的教学则是艺术教育的前沿和新的探索。其回潮并非是具象雕塑艺术的复古。

关键词:

新具象雕塑艺术、回潮、非复古

 

具象雕塑艺术回潮并非复古

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雕塑艺术,从石器时代起便开始其萌芽,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循序发展,对美的事物的认识逐步提高,雕塑开始从巫术、祭祀、崇拜、功能等发展成为艺术品,进而又成为时代性标志。

在当代,雕塑艺术形式已经多种多样,而面对历史悠久的具象雕塑艺术,人们不得不为之而感叹其不朽之势,因为在经过现代抽象艺术一个世纪以来的洗礼,具象艺术仍然闪烁着光芒,而且在原来的传统具象思维中脱影而出,进而形成一种新具象、新理念。在建国后引进雕塑教学至今,具象雕塑艺术教学始终作为重点,而创新求异更是愈来愈关注的要点。

一、“具象”一词词义之复杂,涉及之广大是不言而喻的。在抽象艺术尚未形成、兴起的时代,这种“具象”艺术的存在和表达是天经地义的、无须怀疑的。原始艺术的“具象”可谓是自然主义的萌芽。中世纪艺术的“具象”着是充满宗教的色彩,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有了转机,虽然仍是与技艺仅仅相关,但也寄予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如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大卫》作品,虽然也披着宗教的外衣,但还是很有力量的表现了人类英雄主义情感。从此“具象”变得有深度起来。

模仿自然是一种“具象”,以写实手段表达审美思想也是“具象”。同样的点、线、面却可以表达异样的含义,而这个异样的含义是什么?是情感的外溢,还是一种理性的传达?“具象”在这个时候似乎开始与抽象有了相对,这时的艺术便产生了派别。

二、二十世纪的艺术应该说是以“现代派”美术为主流的艺术,这段时间整整跨越了一个人的一生。但二十世纪艺术风格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却是史无前例的。从二十世纪开始,社会及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无疑要比以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戏剧性的加快了,这种疾速的发展另许多人进入一种手足无措的状态。艺术上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发展趋势。在这个世纪里,艺术家们的创作愈来愈多的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主观加工,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手法的使用,抛弃了将客观世界作为衡量视觉艺术坐标的信条,并导致了一种“观念”。

现代化了的艺术与观念一其无地域、无风俗的限制,表现了世界不可见的、广阔的一面。艺术家之所以不去表现具象世界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因为在以前,艺术家是可见的视觉形象的唯一反映者,而进入二十世纪后,情况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世界中的视觉形象以通过摄影、电影、传媒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方式来再现。不难看出,现代化了的艺术以其前所未有的形态脱影而出,然而传统的具象艺术难免显得老套、无味、而暗淡无光。正如康定斯基所描绘的那样:具象艺术因题材的单调、视觉语言的贫乏,已经变得熟视无睹了。。。。。。

任何社会的艺术都来至于该时代的信仰、见解、组织结构、社会活力、与创造力。艺术的水准及被接受的程度与艺术家的表现手法是密不可分的。当十九世纪末第一条电器铁路的出现,不得不加快着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得不使人们考虑到时间、运动、发展的问题。于是法国的哲学家提出了时间、变化、发展的理论。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停的促使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时达尔文的理论产生了,直接威胁到了宗教的根基,弗洛伊德也展示了潜意识的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发展了牛顿的理论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世界上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艺术也不利外。就是这样,独立、豪放不羁、敌视准则、激进的思想产生了。

可以看出,现代艺术应该说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它的成长与发展似乎关闭了二十世纪以来所有风格宝库之门。而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逐渐兴起一种前卫思潮——后现代主义。虽然最初出现在建筑领域,但很快便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派将近尾声时兴起的前卫思潮的总称,它与现代派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流派,而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倾向和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乐于借鉴以前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并加以综合,重新结构和构建。从而获得非单一化的当代艺术语言。它打破了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后现代是广泛的观念艺术,当作者形成某观念后便去寻找或制作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念,而这种形式并不是现成的形式,则是一种破坏常规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

三、如上所述,抽象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其具象艺术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很明显传统写实领域的问题重重,抽象艺术步步前进,具象艺术节节败退,甚至成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不得不承认,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以来的几个世纪里,写实主义传统太沉重当神圣地翻开某本写实图册,一开始定会被其中精致、准确的写实形体所折服,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古典、浪漫……那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定回另人惊讶,但不知不觉就会产生一种疲惫与厌烦,千篇一律的解剖,满视眼的形体,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生理的物极必反应该算作是一种常规,随之而来的喜新厌旧真是不可避免和掩饰。如果把这种惨痛的经历来作为现代艺术的警示和预言,这不算是杞人忧天吧!

现代化的世界给现代艺术创造了各种现代化手段,快节奏的生活加快了艺术的旋律,是艺术的形象愈来愈无影无踪了,进而迎来的却是“丰富”的“快餐文化”“速食文化”,想必“快餐”的形容,作为每一位懂营养的人都会对此不屑一顾,“速食”二字更是为之一瞥吧!七十年代后的现代艺术以全面衰退,陷入苍白、空虚、彷徨,艺术家们开始对自己的艺术立场进行反思,逐步意识到现代艺术的种种弊端:无穷无尽的形式探索,走向极端而生活断裂。“现代艺术”的独尊逐渐失去了社会的亲和力。那个年代的“修正主义”也决不是什么偶然,它是完全迎合艺术世界的一种趋势,众多艺术家试图为学院派艺术平反,频繁举办传统古典的大型回顾展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或隐或现的流露出这种怀旧的艺术风尚。

其实,在现代艺术一统天下之时,波普艺术已经算是具象艺术不同时期的体现,而照相写实主义却又把具象艺术推向了极致,当然这与二十世纪以前的具象艺术相比,虽具有同样的具象手段,其本质和语言的深层关系上却有了很大的不同,为了最大限度的使不同层次的观众所理解,以照相机作为媒介,去得到更多的真实和共鸣。而忠于相机写实出的决无情感的、冷峻的、无动于衷的,也正式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如汉森的雕塑作品,在观众看来貌似有血有肉却不能呼吸的躯体,另人兴奋又恐惧,一种不可思议的虚无由然而生。可见,具象艺术在现代艺术的发生、发展直至衰竭的过程中,一直在不停地喘息着,寻找着重新崛起的机会。当然,传统具象与现代抽象并不是简单的交换、循环的关系,而是一种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是交替、递进发展的,正如康定斯基的二律背反原理,不仅论证了具象写实艺术与抽象艺术是并行不悖的,而且还是相互依存的艺术形式。

四、人们从现代主义那倾听着一曲曲高昂、激进的新赞歌,而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人们便开始感受到一缕缕怀旧的情怀:对传统的寻求,对历史的寻求,寻根意识,重新发现“旧”的价值,重新肯定“过去”,重新肯定传统文化。怀旧之风逐渐吹散了新之崇拜,“新”不在是神圣的图腾,“旧”也不在是人为的禁忌。人们不在把“新”当作是唯一的价值,“新”的独尊日趋被新旧兼容所取代。当人们从新之崇拜的狂热中冷静下来的时候,发现“旧”并非全无价值,过去的事物并非在今天全无存在之理。

还清晰的记得,1877年当罗丹展示出他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时,他的诋毁者指责他的作品说:“这是用真人身上套下来的模子做的……”并把他示为剽窃者。让人可笑的是一个世纪以后这种石膏套模却被艺术家当作作品,并使其成为一种造成距离和精神错乱的方式,如西格尔所创作的人物摆设在公共场所和空间中,那种朦胧、模糊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距离感,这时的具象艺术以不单单是人物的形象语言,精神语言似乎更为强烈,象这种把具象手法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应该是具象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吧!

回顾古稀腊菲迪亚斯的《命运三女神》表现了人借助神的力量征服自然,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表现了挣扎与痛苦,十九世纪的罗丹和他的作品《思想者》引发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到二十世纪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新手发改变人们的视觉习惯,鞑靼主义的领军人物杜尚,否定既定模式、怀疑一切,表现主义大师波依斯更阔宽了艺术概念。这些固然辉煌,但站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颠峰俯瞰历史,写实主义如今以剩下一具美丽的空壳,抽象主义以泛滥成灾、娇柔造作,另人生厌。这一切都因为时代在变化。对于传统具象艺术来说,时代变化过,而且还在变化,对于变化了的现代抽象艺术,时代又变了,时代不停的选择艺术的性格,艺术也在不停的紧随着时代的步伐。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科技文明导致了理性的畸形发展与人文精神传统的萎缩。高发展、高消费,向自然不停的索取着,造成了人类生物圈的破坏、生态的严重失衡,高速的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类异化、人类不得不考虑生存的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个共识向现代人阐述着: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参与生活、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现实。如果说具象艺术是物质的,那么抽象艺术则是意识的,意识逐渐被更新,新的意识观念反过来作用着物质,无论现代艺术进入衰竭还是走道尽头,其观念反过来都作用着传统艺术,传统具象艺术凭借着悠久历史的积淀,吸取着时代精神的甘露,以时尚的视觉感受和内心的传达,显现出当代的艺术精神与时尚状态,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具象。

新具象雕塑艺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象征、是传统具象的新理念、是时代不可或缺的新精神。新具象雕塑艺术的教学更是艺术教育的前沿和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罗丹艺术论》 (法)葛赛尔著;傅雷译,傅敏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第一版

《裸体艺术》  (英)克拉克著;吴玫 宁延明译   海南出版社1999.92002.1一版

《美的历程》李泽厚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第一版

 

 

 

 

 

 

                                                                  作者: 郑淼、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